商业模式研究所网 欢迎您,今天是
快讯
搜索:
当前位置:国研智汇网 >> 新闻中心 >> 地方新闻 >> 浏览文章

湖南金童山村脱贫启示:产业扶贫引智扶志

时间:2020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商网  点击:   【字体: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谢作钦)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月4日,中国商报记者驱车千里奔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县)五团镇金童山村采访。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的几天时间里,听到老百姓说得最多的是产业扶贫和自我扶贫。

“战斗鸡”让贫困户摘帽

金童山村座落在城步县南山半山腰,地处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山牧场生态旅游经济带中心位置,属于典型的高寒山村,山多地少,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以前,金童山村是一个无产业、无技术、无市场的深度贫困村。2015年,湖南省贸促会扶贫工作队来到这个“三无”贫困村时,发现这里养鸡有很好的环境优势。当地有一种“战斗鸡”,白天在树林当中奔跑觅食,晚上就飞到树上歇息,鸡肉肉质香嫩。但发展养鸡有两个难题,一是缺技术,二是缺市场。

“如果能解决好技术和市场这两个问题,就有机会让村民们重拾信心”。扶贫工作队冯军到长沙浏阳“三顾茅庐”,以真情打动了养鸡专业户袁风格,把他请到了金童山村,为贫困户传授养鸡技术和经验。

2016年9月,由扶贫工作队带着80万元扶贫资金,在原铺路水村(现为金童山村)建起了一个8万羽南山生态土鸡养殖示范基地。袁风格和合伙人张礼明提供技术,并出资80万元进行产业化运营,与村支两委确定养鸡管理模式——每户贫困户仅需交纳10元/羽的养殖保证金,就可以学习养殖技术,半年后每羽就能得到固定收益4元,鸡苗、饲料、防疫和销售都由公司兜底。52岁的贫困户覃我旺一家带头自筹资金3万元,冯军出面担保4万元,覃我旺领养了7000羽鸡苗,当年出栏6000多羽,获利25000多元。  

2017年,金童山村十多户贫困户养殖“战斗鸡”,实现增收30万元。养鸡产业逐渐成型,销售市场渠道通畅,贫困户尝到了甜头,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掌握了养鸡技术。

过去的“三无”贫困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发展了养鸡、果园等产业,村民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

WECHAT_EMPTY_TITLE0

1月5日,记者在城步苗族自治县金童山村贫困户家中采访。

产业扶贫助可持续发展

2018年,由于城步南山国家公园开始作为试点区域,养鸡场所在地被划为核心保护区,禁止发展养殖业。扶贫工作队与村委会商议,将山上养鸡场整体搬迁到山下。

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刚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新建的金童山村种鸡场的设计规模为年产鸡苗20万羽。如果按每羽成鸡市场批发价格50元计算,可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在记者走访过程中,一些贫困户和村民表示,自己早就准备好了养鸡保证金,只等种鸡场投产运行,他们就可以领取鸡苗发展养鸡产业了。

在金童山村村部驻地附近,记者看到施工队正在搭建一个钢架结构厂房。村支部书记郭时庚介绍,这是由金童山村在外打拼的陕西企业家罗锦辉投资的湖南五峒茶叶有限公司,总投资金额500万元,用于建设两条现代化茶叶生产线和800亩标准化生态茶园。该厂房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年设计生产茶叶20吨。

记者在金童山村标准化生态茶园看到,这里的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常年水雾笼罩,没有工业污染,很适合茶叶生长。

易地搬迁贫困户罗亮伟告诉记者,生态茶园建设能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奔小康。他感慨地说:“以前村民都懒散惯了,无所事事,打牌度日。听说扶贫工作队和村里引进了投资商来开发生态茶园,村民都高兴起来了。今后我们可以在自家门口打工,既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每个月还有固定收入,何乐而不为呢?”目前,罗亮伟就在湖南五峒茶叶有限公司上班,负责生态茶园土地流转和协助招工工作,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工作之余还在学习企业管理知识。

WECHAT_EMPTY_TITLE1

金童山村生态茶叶加工厂正在紧张施工中。廖晨昊/供图

自我脱贫扶志奔小康

记者在这次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贫困山区老百姓自我脱贫的积极性高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有了转变。

77岁的李大亮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儿媳患重症去世家里负债几万元,两个孙子还在上学,全家仅靠儿子一个人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以前老两口在山上养了一些牛羊增加家里收入,但现在老人年纪大了,难以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

当记者问到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解决时,李大爷含泪说:“政府对我家很照顾了,扶贫干部帮家里安装了玻璃窗户,还做好了挡风围栏,已经很暖和了。”李大爷还拿出自己养的蜂蜜招待记者,他表示自己每年还可以靠卖蜂蜜挣一些钱替补家用。

离开时,老人送我们到路口,情不自禁地说道:“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只要我身子能动一天,就不想去增加政府的负担。”

此外,记者在当地还了解到,扶贫工作队已经连续六年驻守在金童山村,与贫困户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成了“编外村民”。他们每年往返省城跑项目,走村串户落实扶贫政策,累计行程达5万公里,跑坏了三台车,磨坏了不知多少双鞋。

金童山村脱贫了,老百姓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戴刚和工作队员们向记者表示:“只有产业扶贫才能带动老百姓思想解放,主动融入到国家小康建设中去。如果金童山村的扶贫产业不发展起来,我们就决不回省城。”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合作专题

合作伙伴

国研智汇网 | 国研智汇网 | 商务合作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0 bm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研智汇网 版权所有
未经国研智汇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国研智汇网授权法律顾问单位:北京尚高诚律师事务所 通用网址:国研智汇网
联系电话:010-60217315 监督举报电话:40006 21315 电子邮件:symsyjs@126.com
网站运营支持:北京国研智汇企业管理中心 京ICP备20200411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076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1号 邮编:100068